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网游之全球在线 > 第九百九十七章 诗圣杜甫

第九百九十七章 诗圣杜甫

第九百九十七章 诗圣杜甫 (第1/2页)

次日一早,安庆绪就接到洛阳急报。
  
  范阳沦陷,洛阳告急,安庆绪想都没想,匆匆跟帝尘打过招呼,立即率部朝洛阳撤去。帝尘无奈,只能跟着撤离。
  
  再在长安呆下去,怕是要全军覆没。
  
  望着叛军匆匆撤离,长安守军长长舒了一口气,一些士兵再也支撑不住,瘫倒在地,这一场大战实在是太刺激了。
  
  对长安而言,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。
  
  击退叛军,欧阳朔在长安的威望达到一个顶峰,文武百官对欧阳朔擅行废立之事的怨气也稍稍得到缓解,城中百姓更是对欧阳朔感恩戴德。
  
  那些被要走护院与私兵的达官贵人态度也是一变,忘记先前的不舍,忙着向皇帝陛下请功,细述他们的兵将是如何英勇杀敌,守卫长安。
  
  各路勤王之师也忙着进宫,向皇帝陛下表忠心。
  
  相较之下,欧阳朔这位功臣倒有些被冷落,想来无论是李隆基,还是李享,对欧阳朔这位异人在心里面都会有些疙瘩。
  
  朝廷已经传出风声,希望异人部队出城驻扎。
  
  好在长安之危刚一解除,担惊受怕了十几天的太上皇李隆基一下变得不安分,赖在太极宫不走了。
  
  当太上皇哪有当皇帝逍遥自在呢。
  
  历史上,李隆基自蜀地回到长安,还跟李享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明争暗斗呢,更何况是现在这样一个局面。
  
  作为文治武功皆属上乘的一代帝王,李隆基在朝中根基颇深,愿意追随他的老臣是一抓一大把,自然想遥控朝局,而不是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太上皇。
  
  古代帝王对权力的眷恋是常人难以理解的,非死不放权。
  
  就像清朝的乾隆皇帝,曾经大义凛然地说:“若蒙眷佑,得在位六十年,即当传位嗣子,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。”
  
  意思就是说,他即使长寿,也不敢打破爷爷康熙帝统治六十一年的记录,就干六十年,到时候不死也退位。
  
  为此,乾隆还早早地耗费巨资,在皇宫一角修建了为一座为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——宁寿宫。
  
  到了八十五岁,乾隆执政满六十年,果然将皇位禅让给后来的嘉庆皇帝,却根本没有搬去宁寿宫住,而是依然住在养心殿,接受百官朝拜,军国重务仍奏闻,秉训裁决,大事降旨敕,大权在握。
  
  可怜的嘉庆当了三年的“假皇帝”,直至乾隆驾崩,才得以亲政。直到临时前,乾隆皇帝都没在宁寿宫住过一天,可谓讽刺至极。
  
  乾隆那还是打着漂亮的幌子,自愿禅位的,李隆基禅位可不是出于自愿,也就更有理由干预朝政了。
  
  如此,叛军刚走,长安朝廷就开始暗流涌动。
  
  新旧帝党之争,悄然拉开序幕。
  
  欧阳朔却不管这些烂事,趁着两位皇帝争斗之时,他优哉游哉地赶到长安城西的一处街坊,拜访一位文人。
  
  此人不是别人,正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。
  
  杜甫的人生跟安史之乱有着很深的交集,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就出自这一时期,包括著名的“三吏三别”,生动地反应当时的战乱情景。
  
  比如其中的一首《石壕吏》。
  
  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  
 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  
  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。
  
  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城戍。
  
  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  
  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  
  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,
  
  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  
  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,
  
  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  
  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  
  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  
  战役地图中,异人的参与虽然改变了战争走向,可受害的依然是百姓。长安城外,数万具百姓尸首就是最生动的写照。
  
  欧阳朔造访杜甫,自然是想请杜甫随他一同回大夏。
  
 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,青少年时期也曾衣食无忧,鲜衣怒马过,等到中年,家道中落,兼且屡次科举不中,仕途不顺,日子一度过的非常潦倒。
  
  天宝十四年,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一年,杜甫因已年四十四,至长安也十年有余。十一月,杜甫往奉先省家,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,原来小儿子饿死了,可见当时生活之困窘。
  
  在朝中,文武百官各有心思,对欧阳朔的观感颇为复杂。但是在民间,欧阳朔实在是一等一的大英雄。
  
  兼且欧阳朔以夏王之尊,领兵马大元帅之衔,亲自出面招揽,杜甫哪有不答应的道理。古代文人能对权贵真正嗤之以鼻的,可没有几个。
  
  【姓名】:杜甫(圣级)
  
  【封号】:诗圣
  
  【朝代】:唐朝
  
  【身份】:大夏文士
  
  【职业】:特级诗人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逆剑狂神 近战狂兵 御鬼者传奇 风流杀神 英雄无敌之恶魔降临 近身兵王 神级插班生 都市绝品狂尊 娱乐帝国系统 大明流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