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0章 守护天使
第500章 守护天使 (第2/2页)若不是自己也身处险境,蕾拉差点儿笑出声——让不知情的人听到,八成还以为院牧长手握重兵,随时可以横扫天下,犯我修女者虽远必诛呢!
江禅机瞪大眼睛,鱿鱼须的腕足一直指着院牧长宝座的背后,像是在提醒他什么,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,像是相当忌惮某种他看不见的存在。
从玻璃屋顶射下来的天光笼罩着院牧长宝座所在的内圈,正常情况下,室内所有人的视线焦点都会汇集于院牧长的身上。
然而就在这时,天光突然……动了一下,像是出现了某种轻微的扰动,比如一只飞鸟快速从玻璃屋顶上方飞过而影响了光线。
不,等等!并不是天光被扰动了,而是天光笼罩的区域之内,有某种东西动了!
其他人比江禅机稍微晚一两秒注意到了光线的异动,她们并不像他一样清楚地知道院牧长宝座后面有东西,还以为是有鸟雀落在了玻璃屋顶上。
紧接着——
“啊!”
蕾拉、33号、15号、路易莎全都惊叫出声,不由自主地连退数步!
站在中圈里的凯瑟琳见到她们的异状,转头一看,立刻脸色煞白,震惊地呆立当场。
江禅机屏住呼吸,难以置信地看着这诡异的一幕。
一个……人形的物体自宝座后面的天光中缓缓走出来,走出内圈,来到更低一层的中圈,站定不动。
中圈不在天光的直射范围之内,只有漫反射的微弱光线,而这个人形物体全身都在散发着柔和的光线,与天光一般无二,怪不得它可以藏身于天光之中。
这个东西是半透明状态,几乎就像是由光线组成的。
它似人而非人,身高大约相当于两个凯瑟琳,身材比例、轮廓都像是凯瑟琳的放大版,最令人震惊的是,它竟然手持一把同样是由光线形成的十字剑,与凯瑟琳的十字剑在轮廓上完全一样。
它的面貌与身体细节比较模糊,就像是人体素描的半成品,刚勾勒出轮廓就停笔的那种,但可以看出它是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女性。
它和凯瑟琳并排站在中圈里,众人看得很清楚,如果它是某位画家凭一支妙笔以光线为墨画出来的,那模特一定是凯瑟琳。
要说它与凯瑟琳的唯一不同之处,就是它的背后长着三对同样是光线形成的羽翼!
江禅机头皮发麻,他终于明白宗主的话是什么意思了。
这就是院牧长幻想中的朋友,一位光之天使!
……
红叶学院,校医院。
“李老师,身体怎么样了?”
学院长出现在李慕勤的病房里。
“总算是快能出院了,这段时间真是把我逼疯了!”
层流消毒床罩已经撤掉,李慕勤只在烧伤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肢体位置打着绷带。
“偷得浮生半日闲,我还羡慕你能休息这么久呢。”学院长笑道。
李慕勤欲言又止。
“从时间上推算,姜婵姬她们应该已经见到学院长了,你应该从新闻里看到了吧,那边突然打仗了,而且从卫星照片上看,战火已经蔓延到阿勒山。”学院长说道,“所以婵姬这孩子还真是幸运啊,连我都没有亲眼见过院牧长出手呢。”
“院牧长的能力到底是什么?”李慕勤郁闷地说道,“宗主那家伙整天打哑谜,如果我没受伤,一定要逼她说出来!”
病房里只有她们两个人,整个校医院都静悄悄的。
“院牧长的能力……是目前为止最为奇特的一种,她是唯一一位能将源能子约束于体外的人。”学院长站在窗边,眺望马场里正在练习马术的学生们,弗丽嘉不跟其他马混在一起,独自绕圈小跑,洁白的羽翼格外醒目。
“啊?”李慕勤一愣。
“宗主提供了很有用的线索——院牧长从四五岁时开始,就有一位幻想中的朋友与她作伴,她这位幻想中的朋友是一个天使,她与天使一起说话、玩耍、成长,但是随着她进入青春期,由于种种原因,天使并没有消失,依然陪伴在她身边。”
“幻想中的朋友,是朋友而不是机器人,这意味着院牧长赋予了天使独立的人格,换言之就是有独立的意识……这种情况非常诡异,你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双重人格,只是额外的那重人格被加注于某个不存在的实体之上。”
“院牧长执着地认为天使就在她的身边,只是别人看不见而已,她可以看见天使的一举一动、一颦一笑……如果院牧长是个普通人,也许注定只能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,偏偏她觉醒了能力,源能子与她异常强大的意识混合在一起,产生了一个异常强大的实体——她的守护天使。”
学院长抬手,制止了李慕勤的问话,“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你想说这样的天使即使形成了也不稳定,随时可能涣散,因为源能子是被意识观察而坍缩,那么当院牧长睡觉或者无法集中精神的时候,体外的源能子就会重新进入概率云状态……不,并不是这样,院牧长赋予了天使独立的人格,她给了天使一个初始的观察,令其存在之后,天使就开始了自我观察,令源能子保持稳定。”
李慕勤倒吸一口凉气,“怪不得宗主那家伙对院牧长敬畏有加,说最多也只能做到跟院牧长同归于尽的程度……”
学院长苦笑,“同归于尽?也许吧,院牧长的身体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,确实很容易被杀死,但谁也不敢确定,院牧长身亡之后,那个天使会不会随之消失?如果不消失的话,问题就很严重了,天使很可能由于极端的愤怒和悲伤而陷入疯狂,它本身是无敌状态,没有人可以阻止它,只要它愿意,它可以在数年之内杀光全世界的人……宗教神话已经告诉我们,越是强大的天使,堕落起来就越是可怕。天使与恶魔,往往只有一线之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