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二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
第五百六十二章 孙大知兵 姜大运输 (第2/2页)“至尊身起兵戎,深知兵略”这一句话,可谓是说到了孙权的心窝子里。
并且犹如化作几根柳絮,将孙权的内心挠的痒痒的。
只是在虞翻面前,孙权并未表现出异常。
孙权当即对着虞翻言道:“卿可放心。
卿可即日回转前线告知伯言,孤接下来会征调江东所有的人力物力运往前线,支持伯言继续北伐。”
孙权说这句承诺时,语气很是斩钉截铁。
尽管孙权知道这么做会引起江东内部的一些动荡,但孙权也知道,陆逊在信中说的是对的。
为了孙氏美好的未来,孙权不缺乏梭哈的勇气。
在得到孙权的承诺后,虞翻起身对着孙权告退。
陆逊本来是要求虞翻留下劝孙权答应他的请求的,可从孙权当下的态度可以看出来,孙权根本就不需要劝就知道该怎么做。
在这种情况下,虞翻继续留在建业城内已经没有了意义。
而等着虞翻离开之后,孙权也并不打算食言。
他马上以江东之主的身份,下达了一道道措辞严厉的命令。
这些命令全是督促各方,让他们将陆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运往合肥。
不过哪怕孙权的命令再如何严厉,从各地转调大量人力物力,乃是件耗时不短的事。
因此在接下来的半个月中,整个江东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中。
只是忙着忙着,在几名来自西方的使者进入建业城中,城内突然就出现一些新的论调。
这些论调当然不是中伤,当下在江东如日中天的陆逊的。
毕竟现在的陆逊可谓是孙权的心肝宝贝,况且孙权也不是一般的君主,些许毫无根据的离间对他根本没用。
这些论调的内容是,建议孙权亲征的。
一开始此类论调,只是几名地位不高的臣子在酒肆之间的酒后之语,算不上正式的建言。
可渐渐地,这类论调也出现在各大世家的宴会上。
当这类论调来到各大世家的宴会上后,代表着孙权也会知道了。
而孙权在知道有臣子想让他亲征后,他虽然明面上未对这种建言有何态度,但他的内心却因为这种论调,被挠的更加痒了。
在三家的三位创业英主中,每位英主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弱点。
曹操太过多疑,醉心于以杀止杀之道。
刘备太过重感情,会因为这一点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至于孙权,他的性格弱点相比前两位英主,显得更为矛盾。
一旦江东逆风时,孙权就像一先知者一般,总是会在艰难的环境下,做出各种正确的预判。
而一旦江东顺风时,孙权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般,总改不了自己又菜又爱亲征的毛病。
在合肥大胜的渲染下,很明显孙权的这种毛病,又开始有发作的征兆了。
只是孙权爱面子,他不愿自己主动提出来自己内心的渴望。
他通过了一种方式,来让自己内心的渴望,有了实施的背景。
孙权命人毫无理由地赏赐了那几位建言他亲征的大臣。
当孙权做出这样的举动后,只要不是个傻子,都能看得出孙权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不久后,整个建业城内就浮现了各种热情高涨的请求孙权亲征的言论。
在“愈演愈烈”的请求孙权亲征的言论下,孙权特地就此事召来了一次议会。
这次议会的结果如何,不言而喻。
议会上并非没有大臣,劝阻孙权不要轻举妄动的,这一部分大臣也能与那部分支持孙权亲征的大臣,辩论个不分高下。
但问题是身为仲裁者的孙权,他的屁股是歪的呀。
就连陆逊都夸自己“身起兵戎,深知兵略”,其他大臣又有什么好说的呢?
况且孙权觉得自己就是去合肥看看,就只是看看而已!
于是在那次议会上,孙权充分考虑了各位大臣的意见,然后为了江东霸业,“不得不”做出了亲征的决定。
在一切尘埃落定后,这个消息也以极快的速度朝着四面八方传送出去。
街亭距离建业并不近,但由于糜旸的重视,建业城内的探子还是以最快的速度,将孙权即将亲征的消息送到了糜旸的手中。
在得知孙权果真要亲征后,糜旸忍不住笑出了声来。
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,这件事内有着糜旸的筹谋,但糜旸远在千里之外,他的筹谋最多只能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。
孙权要是不想,那这区区一个引子,又岂能让糜旸如愿呢?
而糜旸之所以会忍不住笑出声来,实在是孙权亲征一事,等于是江东自己给自己使了个大绊子。
后世是个自媒体泛滥的时代,在那个时代中对于三国时期内的许多人或事,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。
因此产生的洗白与抹黑之举,更是不胜枚举。
但无论是哪位自媒体再想怎么吸引眼球,糜旸也没见过有人敢洗白孙权的武略的,除非他想被喷到删号。
别说后世的自媒体,在后世的千余年间无数名臣将相都对三国情有独钟,可那些名臣将相提起孙权的武略,哪一个不是快把头摇断了?
事实胜于雄辩,孙权的武略就是令人看不懂的差劲。
这样的孙权去往前线,糜旸敢打包票,陆逊得哭出来。
而就在糜旸高兴于“弱敌之计”成功的时候,另一个好消息也传到了他的耳中。
姜大运输队长,回来了!
得知这个消息的糜旸,连忙出营迎接姜维的归来。
再次看到姜维的时候,糜旸都快有些认不出他了。
此时站在糜旸身前的姜维,整个人灰头土脸的,身上还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刺鼻臭味。
若不是能隐约看出姜维身上的甲胄,恐怕别人都会以为姜维是逃难的灾民。
不止姜维如此,跟随姜维前往玉门县的数百汉军,个个也是如此。
不少汉军身上,还都带着伤。
甚至肉眼可见的,汉军的人数减员了不少。
这些都证明着在过往的时日中,姜维及数百汉军的艰辛。
但万幸的是,姜维完成了糜旸交给他的任务。
看到糜旸后,姜维兴奋地单膝跪地对着糜旸禀报道:
“臣,不辱使命!”
听到这句话的糜旸,转眼朝着姜维后方的那一辆辆车上看去,车上被湿牛皮掩盖的事物,让糜旸嘴角露出了笑容。
臣既不辱使命,那身为主君的他,自然也是时候出手扭转战局了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