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 大善举
150 大善举 (第2/2页)这么想着,张一凡便发布了下一条公告:雇佣匠人,设立香山水泥作坊。
雇佣匠人,重新设立香山盐场。这一条有备注,原有盐工优先。
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,广东这边也没什么农活。因此,很多外县的人,都还留在香山县找机会。特别是那些想来当兵的,结果没当上兵的,一听县衙出的这些告示,哪怕没有户籍迁入的一条,但凡有钱赚,便也都立刻报名了。
香山县这边轰轰烈烈的新政,犹如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周边县的人,都来香山县找机会。
原本偏僻的香山县,一下就热闹了起来。
于是,食宿这两块,慢慢地就先火起来了。有些脑子灵一点的,看到了机会,便开始做这些人的买卖。
就在这个时候,驸马县令又出了一道公告:设立香山县钱庄。
这又是一个新鲜事情,顿时引发了所有人的讨论。
“你们听说了么?驸马爷又出新招了,这次最是新奇了!”
“什么新奇,快说来听听!”
“驸马爷设了个钱庄,说是把钱存到那钱庄里,不但不收保管费,而且还给你钱,就相当于是钱庄借你的钱,要给利息。存一贯钱,一年就能多给你五十文呢!”
“什么,这是真的么?驸马爷这是怎么想的,这亏本的买卖也做?”
“驸马爷是没钱了么?不可能吧?”
“还有,还有,我们香山县的百姓,可以从这钱庄里面借钱,但是,这个利息绝对不高。以前马如海那借钱,借一贯钱,一年就要还两贯钱。但是驸马爷这个钱庄,借一贯钱,一年要还的利息只需要一百五十文钱而已!”
“真得么?还有这个好事?”
“……”
钱庄这个,真正发展起来,还要到明末清初。不过如果追溯起来的话,唐宋就开始有了,叫做柜坊。但是这个柜坊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,收取一定的租金,商人需用时,凭帖(相当于支票)或信物提取。和后世的钱庄是完全不同的。
当然了,如果只是放贷的话,华夏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。但是,在古代放贷的年利息,很多都是百分之一百,就连官府也有做过这样的事情。
比如,隋唐时期,朝廷设置了一种叫“公廨本钱”的专款用于官方发放贷款,其职能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银行。公廨本钱由由各州令史经管,借出五万本钱,每月收取利息四千文,年息约达100%。
一直到北宋王安石变法,出了一个青苗法,是一期五个月的贷款时间,利息是20%,算起来就是年利息48%。
按理来说,这个利息相比以前,那是要低多了。但是,架不住底下执行的官员各种乱搞,比如强行放贷,你没这个需求也要你贷;还有,给你加各种手续费等等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这个放贷算到了政绩里面。最终导致了放贷乱相,最后被迫停止推行《青苗法》。
但是,张一凡这个钱庄,就完全不同了。
首先,肯定不会强迫,香山县百姓不管是借或者贷都是自愿。
第二,存款年利率是5%,借款年利率是15%。其中,古代是没有存款利息,反而是保管费;而借款利息,也是史上最低的。
张一凡这个钱庄,同样得益于大胖子马如海。因为这个钱庄的出炉,绝对又是损害豪强的利益,是豪强所不愿看到的。恰好,香山县的豪强,被张一凡给一网打尽了。
这个钱庄的本金,就是朱元璋临行前给张一凡的一万贯钱。
不过,钱庄设立之后,打听怎么借钱的多,但是存钱的,却是没人问津。
普通老百姓,家里也没几个钱。哪怕这个时候驸马县令的威望高,也还是没人来存钱。
这种情况,让分管钱庄事务的朱镜静,就有些担心地说道:“凡哥,如果按照这么下去的话,我们钱庄里面的钱,会越来越少的,指不定到最后无钱可贷了!”
一开始的设计思路,张一凡当然有给朱镜静说过,变保管费为给利息,就是为了吸引百姓手中的钱,从而能让钱庄赚这个利息差。
可如今,只有借没有存的话,这个借钱生钱,就无从谈起了。
张一凡想了下,便对朱镜静说道:“这样,以后县衙的支出,包括所有人的俸禄,都走钱庄。给他们开立账户,让他们去钱庄领钱,不领的话,就是存在钱庄了。只要有榜样在,以后存钱的人就会多起来的。”
说到这里,他想了下又说道:“钱庄里再定一个活期利息,就是存了之后随时可以取的,按年利率1%算好了,不够一文钱就没有。”
这么一来,要存三十六贯五百文到钱庄,这样每天就能多一文钱。或者存一贯两百文钱,一个月才多一文钱;
不过香山县内把马如海团伙一网打尽之后,剩下的都是平头老百姓而已。能存三十六贯的,估计一个都没有。
但是,香山县老百姓可以存定期,只要20文存一年,就能多一文钱的,这个就多了,一个月打工收入就有了。
张一凡这个县令开局,大开大合,各种新政一起出来,真得是花钱如流水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又要感谢那个大胖子了。
如果没有他的钱,县衙没钱,还要倒贴钱,那张一凡只能一步步地走着。
可如今不同了,相当于大胖子盘剥了香山县那么多年的钱,都成了张一凡的底气所在。
这不,眨眼间,他又新出了一个布告,又一次引发了轰动。
“驸马爷又出新招了,这次可是大善举啊!”
“快说说,驸马爷又干啥事了?”
“驸马爷出布告说,将会拿出一千贯钱,在大年二十七开始,连续三天举办识字比赛。只要是香山百姓,皆可参加。《千字文》知道吧,从中抽取字来考你,只要能读出来就奖励一文钱。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,读出多少个字,就奖励多少文钱!”
“哇,那我要是全认识,岂不是过年就能白得一贯钱了?”
“那可不,不过有个前提,就是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!”
“这没问题啊,这个好啊,那得赶紧去认千字文才好了!”
“谁懂千字文的,得赶紧找人教啊!”
“没事,驸马爷还说了,每个坊都都会派人过去,固定一个时间教千字文的。”
“对了,驸马爷还说了,只要是香山县户籍的都可以参加,无论男女老幼!我觉得吧,一家子买一本是最好的,全家人一起认,然后说不定大过年的,就有不少钱可以领了。就算到时候轮不到,那不也是给自己长学识了不是!”
“对对对,就是这个理!”
“驸马爷是真得好啊,竟然拿出了一千贯钱来做这个事情!活菩萨!”
“……”
县衙的司吏、典吏,几乎就是香山县认识字的全部了。他们被张一凡指派到了十一个坊都,每天一个固定时间教千字文。不要求解释字的意思,只要求能让老百姓认识这个字,能读出来。
他们这些人还会携带临时加急印刷出来的《千字文》,成本费多一文的价格卖出,其中多出来的一文钱就归这些卖书的司吏、典吏所有,就当是教书辛苦费了。
对于这些司吏、典吏,还有一个激励,就是最终哪个人负责的区域所识字的奖励最多,他们就有对应名次的十贯、五贯和一贯钱的奖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