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开拓
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开拓 (第1/2页)袁熙知道此时的东安,自然是远不能和富庶的荆州相比,母子两人在这边几年,怕也吃了不少苦,便随口道:“荆州此时半数在汉南手中,半数在魏国手中,两边时有交战,并不太平。”
“蔡德珪(蔡瑁)降了汉南后,仍是水军都督,倒是做的有声有色。”
“将来若是魏国灭亡,天下平定,夫人和平安侯肯定会有回去探亲的机会。”
刘琮和蔡夫人听了,脸现喜色,赶紧出声拜谢,袁熙还想说几句话,却瞥到一旁步练师玩味的眼神,便马上收敛神色道:“夫人和平安侯先回去,稍晚我会设宴款待众官,若方便的话,两位倒是可以过来。”
“天气寒冷,两位还是先回去吧。”
送走刘琮母子,袁熙才对刘基和吴景道:“走,咱们去看看码头。”
刘基吴景两人听了,连忙在前面引着,带袁熙参观脚下尚未完全竣工的码头,几人踏着码头上的青石路面,眼前一字排开的,是一个个粗大木桩围成的海船泊位。
建造海船泊位,颇为耗费人力,需要在在水面下挖坑,然后将粗大的木桩打下作为地基,然后在岸边铺上木板石砖,以为船舶停靠的地点。
这几年间,东安的码头扩展了数倍,最多能停靠上百艘海船,虽然有蒸汽机帮助打桩,但很多还是需要人工完成,袁熙看时,见船位旁边,还聚拢着不少虽然身材瘦弱,但行动敏捷精干的当地土著,正在认真检查修缮。
刘基出声道:“这是当地的山越人,颇能吃苦。”
“有赖于大王和山越首领的约定,很多山越人从深山里面出来讨生活,他们在这里做工有饭吃,有钱拿,后代还能读书,自然是比山中强多了,所以从山越地区出来的人越来越多。”
“他们虽然力气并不是最大的,但脚步敏捷,行动迅速,天生适合在船上做水手,随着这边海运昌盛,只怕山区里的山越人,会逐渐迁居到东安和附近的村镇吧。”
袁熙点头道:“两位做得很好,江东连年战乱,人口劳力稀少,但山越却正好不成了这个缺口,假以时日,东安一定能成为连结北地和南洋的重要枢纽。”
“若是能形成规模,将来去东鯷建立港口,也容易的多。”
东鯷是东汉时期对台湾北部的称呼,也用来称呼台湾全岛,相比之下,被称为夷州的台湾中部和澶州的南台湾极为荒凉,甚少有人涉足。
后世却是孙权派遣大船甲士去台湾开发,将其纳入吴国版图的,如今换了袁熙,自然要先行一步,将其变为去南洋的跳板。
之所以他这么大费周章,是因为汉末战乱,南部港口航线丢失的缘故。
秦汉时候,华夏真正的大港,是在广西的合浦和交趾,但随着两汉战乱,南蛮割据,导致这个地区的海港和贸易路线受到了极大影响,最后更是因为汉末黄巾起义导致汉廷失去了对交趾地区的控制。
袁熙想要重新拿回控制交趾,就必须要先平定近千里范围内的南蛮,但这显然不是几年甚至十年内能完成的任务。
南蛮地区不同于中原,其不通教化,对于约定也不怎么遵守,所以常常反复叛乱,后世诸葛亮虽数次平定南蛮,但诸葛亮死后,南蛮诸部落又脱离控制,时有叛乱,相当让人头痛。
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,北胡和南蛮一直是中原无法完全处理的两大隐患,只不过因为北边的关外胡人造成的破坏太大,所以南蛮才不如北胡名气大,但从死硬程度上,却是犹有过之。
这也导致华夏的南方版图界线,一直在广西越南地区反复拉锯,这是古代复杂的陆上地理环境决定的,数百上千里的原始密林和沼泽山地,是阻碍远征军拓边的最大阻碍。
袁熙如今有两个选择,一是慢慢修建道路通往南疆,二是从海路绕过去,
他思考之下,决定采用后一种方案,即步步为营,从海路沿线建立港口码头,稳步推进疆域。
这个方案,其实已经在他先前占据朝鲜半岛时,就试验过了,他从水路攻下百济,在后方打进了一颗钉子,然后让田豫以此为据点招降新罗,打下三韩,最后逼得高句丽也纳入了版图,可谓是相当成熟的方案。
如今在东南亚方位也是如此,先建东安,再占台湾,然后直接到海南岛,而最终的目标是暹罗和马六甲海峡,就此一路打通一条完整的航路。
作为一切的出发点,后世的泉州无疑是非常合适的,此地和上一个中转点广陵距离适中,和台湾隔海相望,且远离南蛮战乱地区,极为适合作为中转枢纽。
他和刘基说了自己的想法,最后道:“敬舆这些年来,也熟悉了广陵和沿海事务,这将是我晋国今后百年里面,最重要的一条贸易路线,将来不仅能去南洋,甚至还能去到身毒(印度)安息等地。”
“陆地远行,实在太过艰难,海路便容易得多,咱们这一步,说不定是将来华夏扩张版图的最重要的一步。”
“所以我准备设立新的官职,东路置制使,与州牧刺史同秩,掌管沿海港口建设调配,同时有独立的兵属,以剿灭海盗,平定贼寇,保证沿海百姓安全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