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基础篇)
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基础篇) (第1/2页)诸位法师慈悲!诸位菩萨!阿弥陀佛!
好,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。我们讲到乙二,持戒清净。
净土宗念佛法门它最重要的特色,就是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,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念佛的修行者,我们不管是平常的消除灾障,或者是临终的往生净土,都不是我们的功德所成就的,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。
我们只是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转他成自,净土宗我们只是成功地把佛陀的功德,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,我们做了这件事情而已。
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佛陀的功德转化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来呢?古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标准,叫做感应道交。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你用观想、观像、持名都没关系,总而言之你的心跟佛陀的心要能够相应,要随顺,心心相印,感应道交。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修学的主要的目标,你没有感应道交,你就不能够把佛陀的力量转到你的生命当中。
感应道交,从它的浅深,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:第一个,就是平时的感应道交;第二个,是临终的感应道交。
平时的感应道交,主要是在处理我们平常生命当中的障碍。比方说你身体不舒服了,很多人念佛把这个障碍破掉了;比方说你对生命当中的某一件事情有所期望,你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满你愿了,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,它只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离苦得乐这一块来处理的,所以这一块比较简单。你只要靠信仰就够了,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,你相信你好好地忆念这句佛号,阿弥陀佛一定会救拔你,只要信心就可以了,因为它的要求不高。平时的感应道交,它只是处理你平常生命的一些离苦得乐的问题,所以它相对的标准,也就是信仰式的念佛就足足有余了。
但是临终的感应道交,就不是这么回事了,因为它牵涉到了生脱死。我们都知道,稍微有一点教理基础的人都会知道,临命终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机,临命终古人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,是算总帐的时候。
我们内心深处在临终的时候,会有两个东西浮出水面:第一个,就是我们无始劫来包括今生的攀缘、贪求,产生了一种爱取的烦恼;第二个,就是我们平常所造的生死的业力。这两个东西平常不现前,所以你也就不知道怕。如果说,你平常是用信仰式的念佛,你临终还用信仰式的念佛,你生死这一关就过不去了。因为这两种力量,当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它产生的力量不是靠信心可以冲过去的,那得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跟菩提的愿力,这种善根的力量,才有办法突破了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平常念佛得力,临终的时候不得力,因为这是不同的相貌。你平常念佛,你只是处理生命的痛苦快乐这一块而已,是安乐道,但是你临终念佛是处理生死问题,那这个标准就更高了。
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念佛,你的志向不只是今生而已,你有远大目标的人,你除了念佛以外,这个禅观的智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。因为临终的时候,你一定要面对你生命当中两个大的重点,一个你无始劫来的颠倒妄想,内有颠倒妄想,外有生死业力,你一定会面对的,你怎么过这个生死关?当然我们不必调伏它,我们不必断除妄想,我们更不可能断除业力,但是作为临终的正念,你起码要让这个内在的妄想与外在的业力是在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,你不能把妄想跟业力弄得那么的炽盛,那么的强大,对你临终的时候是非常不利的。所以我们在平时是用善念式的念佛,信仰式的念佛,到临终你就是要靠善根。
我们这次《禅观与净土》的基础篇,第一个,真正发心。就是讲到首先我们要好好地去处理内在的颠倒妄想。颠倒妄想有三个特点:第一个,贪恋娑婆;第二个,心量狭小;第三个,向外攀缘。三个主题。
如果说你有志于念佛,你不只是求得今生的离苦得乐,你想要了生死,你甚至于有更远的目标,你要成就佛道,那么你第一块要处理的就是调伏你心中对娑婆世界的爱取。我们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有很多美好的回忆,这种感受让你有一种快乐感受,在你感受的下一剎那带动你的想像,你心中会捏造一个影像出来,当快乐的感受跟你心中影像结合的时候,那你就会产生执着了,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。我们对于一种美好影像的这种执取,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!因为它就是一种颠倒,临终的时候会误导你。
所以我们调伏心中的爱取,不是说我们贪爱外在的世界,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会贪爱外在的世界,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我们生命当中留下的这种快乐感受的影像,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、心中的妄想。我们之所以对娑婆世界放不下,是因为你想满足心中的妄想,让这种快乐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现,所以你要处理的不是外在的问题,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。
当然,这个影像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,它本来就没有实体,是你给它力量的。你说,哎哟,我的妄想打这么厉害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,其实妄想会对你产生主导,是你给它力量,你抓着它不放,所以它变得势力强大。妄想你只要放下它,它就消失了,你不要抓住它不放就好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你捏造出来的东西,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然,你自己多事把它捏造出来。
那怎么放下心中的妄想呢?佛陀就开导,第一个修无常观,放下今生的妄想;修苦谛观,放下来生的妄想。你心中爱取的妄想放得越彻底,你临终的往生就越有把握。所以我们在修习禅观的第一件事情,好好地面对自己所留下的妄想,跟自己沟通,你抓着这个妄想对你是不利的,它给你的快乐太少,但是你付出的代价太大,得不偿失!所以世间的快乐,世间上世俗的快乐,每一种快乐你都一定要付出代价,没有例外!有为的快乐,多诸过失!其实我们追求快乐,可以理解,你可以选择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你可以追求无为的快乐,它没有过失的。我们透过这样的思惟,我们试着把过去紧抓不放的那种妄想给放下了,这个是第一个出离心,想办法减少你心中妄想的那种影像。
第二个,我们要处理的就是心胸狭小,我们不能只考虑到自身的解脱。一个菩萨道行者要经常存念众生,你在因地把众生放得越多,你果地的功德就越圆满,所以我们应该扩大我们的胸量,让一切的如母有情都跑到我们的心中来。就像无尽灯,我们不是一根蜡烛,我们是一个甚深功德海,你因地的时候是一千个蜡烛,一百个蜡烛,你最后的就是万德庄严。所以我们应该要试着考虑到,我们跟众生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,我们不一定要为自己念佛,我们为一切有情念佛,你的功德会更圆满,所以这个菩提心就是扩大你的胸量。
第三个,就是空正见,调伏心中的攀缘。我们最好知道一件事情,人生是因缘所生法,它不是一个自性有,它是因缘有。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,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事情,都是因缘变现出来的,也就是说从本体来看,你的心是清净本然的,你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的,所以人生没有开始,也没有结果,只有过程,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件事情。也就是说人生只是一个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,所以我们今生不可能得到东西。这个跟我们过去的思考模式相违背,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点东西,把它带到来生去,不可能!就好像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境里面的东西,带到第二个梦境去,第一个梦消失的时候,意味着所有的东西消失了,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从第一个梦里面带到第二个梦,人生也是这样。人生只是让你受用,但是你不能得到任何东西,你从无所得里面,你就自然无所求,你的攀缘心就自然减少。
我们前面的出离心、菩提心,把问题处理得干净的时候,你后续就不会再去惹尘埃了。既然你本来无一物,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?你把这个镜子擦干净了,你就不要去惹,招惹人生的因缘,把今生的因缘了了,就算了,好好地规划来生吧。
因此这个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空正见,它这种心态就是想办法把心中的颠倒妄想降到最低了,做好临终的准备。你不准备,你临终就手忙脚乱,因为它事实上是存在的。所以你这个三块: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空正见,你准备得越好,你临终越自在,因为你平常把这种负面的颠倒妄想的能量都降到最低了,没有东西会干扰你了,剩下就是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,对净土功德的好乐而已。
总之我们昨天讲的真正发心,主要就是透过安住力,安住空性,调伏爱取,导归净土,导归佛道,来消除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。
我们今天开始来谈一谈,怎么样降低生死业力这一块。前面讲到是消除颠倒妄想,今天我们要降低临终时候的生死业力——持戒清净。
好,我们看讲义。乙二、持戒清净,分二:丙一、总显三学以戒为本;丙二、别示四重以彰无漏。
先看丙一。我们先拢总的说明。大乘的戒定慧当中,以持戒做根本。有两段的经文,我们请一个同学念一遍。请合掌。
丙一、总显三学以戒为本。
引律标宗:佛告阿难: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
预记末法: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
好,这个戒定慧三学,在《楞严经》有一段开示说,佛告阿难:你呢,作为我的侍者,经常跟着我到处弘化,那么你一定听过我讲到毗奈耶。毗奈耶就是调伏,佛陀讲很多身口意的调伏方法当中,就讲到了三决定义,就是戒定慧三决定义。
为什么戒定慧叫做三决定义?这个“决定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诸佛的出世,他开演的法门有广略的不同。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某一部经,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比较多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;那弥勒菩萨,他只有三会,弥勒菩萨的说法只有三次,龙华三会。所以诸佛的出世在说法过程当中,的确有广跟略的差别,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是不变的,就是戒定慧三学,这个修学的内容、修学的次第是不能改变的,所以这叫三决定义。就是诸佛的说法有很多的差别相,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则,就是一定会提到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这三大原则决定不能改变。
那么这三学的次第是什么呢?“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这个地方,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四个字“摄心为戒”。佛陀讲戒法,如果是在人天乘,比如受五戒十善,就没有所谓的摄心这一块了,就是它的持戒跟你的心地法门,那不一定有关系了。你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婬,不妄语,你去做这件事情,不一定能够把心给摄住,不一定有调伏跟引导的作用,但是受为大乘的菩萨戒,每一个行为一定跟你心中的善根力——前面我们说过的安住力、调伏力、引导力有关系。
大乘的持戒,它的精神在于增上惭愧。它不看你的行为本身,而是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,你的心态是不是有两种:第一个增上心。你面对过失的时候,你的心是不是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没有放弃。虽然你做得不够好,但是你不断地发愿:我现在暂时不能离开杀盗婬妄,但是我希望总有一天,能够解脱这样的杂染因缘。你的增上的心没有失掉,这是第一个,戒体的第一个思想——增上心,你对无上菩提的期望并没有放弃;第二个惭愧心,即便你有身口的过失,但是你内心当中是非常惭愧的。
所以大乘的持戒,它在每一个持戒的过程当中,一定夹杂了增上心跟惭愧心,也就是说惭愧心它是一种调伏,你减损了一种造恶的势力;增上心就是一种生命的引导,你永远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,你希望你不断地进步。所以你这两种心成就的时候,就是叫做摄心为戒了。你所有的戒法是从你的戒体发出来的,这个观念很重要!你这个观念听懂了,你才能有办法听下面的,为什么叫做调伏生死业力,怎么调?你心中先有一个目标,有增上的目标,然后有惭愧的心,你才有可能降低生死业力。就是说持戒,有时候不是一次到位,它的确有次第,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!
诸位!我们从实际的现实生活来看。你看有些人学佛了十年、二十年,结果你看他没什么进步,他除了对三宝有点信仰以外,他的身口意,十年前是怎么回事,现在还是怎么回事,他没什么增上;有些人他学佛,他一年一年地进步,他内心有善根,这个很重要!一个有善根的人,他是可以突破内心的障碍的。为什么我们先讲建立善根,然后再来讲持戒?因为它是根本,它是持戒的根本。
好,我们懂了以后,就是说一个人是能够从过失中解脱出来,还是永远跟过失牵缠不清,关键在这四个字:摄心为戒。你内心当中是不是有一个正确的调伏力跟引导力,增上心跟惭愧心。你有这个概念以后,我们就有更清楚的概念来学习下一块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